滁州政协
当前位置:首 页 会议协商 全体会议

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3-01-01         [关闭]

发挥异地滁州商会作用 更好服务“双招双引”

王雪松 委员

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和发挥商协会天然优势,持续为“双招双引”工作筑势赋能。相继举办了“亭城汇故乡行”以及北京安徽商会、上海安徽商会、江苏安徽商会等滁州行活动,邀请多家异地滁州商会参加全国光伏行业年会等在滁举办的重大活动;我市部分异地滁州商会积极主动站出来,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牵线搭桥、联络对接。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我市在外人才资源数量上看,还存在数量不多、地域不广、联系不紧、激励不够的情况,异地滁州商会助力我市“双招双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建议如下:

一、给面子,增强滁州籍企业家归属感、荣誉感

以地域为纽带、以乡情为感召,对在外滁州籍企业家给予足够的关怀尊重、表扬奖励,提升他们故乡归属感、政治荣誉感,鼓励和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双招双引”工作。统筹考虑安排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邀请列席“两会”等重大会议以及参加我市重大节庆、招商活动等,欢迎在外滁州籍企业家为我市发展建言献策,让他们政治上有待遇、社会上有礼遇,进一步激发他们为滁州发展做贡献的“主角”意识。

二、搭台子,夯实异地商会组织体系

我市现有异地滁州商会12家,虽在全省位居前列,但与滁州的发展态势,在外人士经营企业的规模相比,数量仍然偏少;除了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地外,滁州商会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布局不够,尚需加大力度,组建更多的滁州商会。一要发挥滁州籍在外人才优势,鼓励和推动我市在外杰出人士主动站出来,牵头在滁州籍人才相对集中的城市新组建一批异地滁州商会,不断扩大异地商会组织体系及其影响力。二要发挥商会招商前沿阵地优势,利用异地滁州商会“两地熟”的特点,建立我市在外招商“根据地”,持续开展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动员有条件的会员企业归巢投资;引导商会主动承担我市招商推广大使职责,广泛宣传家乡、推广政策。三要搭建异地滁州商会招商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共享优势,通报我市最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双向交流招商项目和政策信息,打造“双招双引”信息中转站。

三、架梯子,设立异地滁州商会“双招双引”工作站

为更好地发挥异地滁州商会服务和助力“双招双引”的作用,计划选择实力较强、资源丰富的商会,授牌一批“双招双引”工作站。工作职责上,从宣传推介、招商活动、咨询服务、信息报送、邀商访商、项目签约等不同层次和维度,对各工作站提出针对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运营维护上,结合工作要求和任务,根据一、二级工作站不同标准,相应地拨付一定的工作经费,便于后续工作开展。队伍组建上,从异地滁州商会现有人才着手,配齐配强工作站队伍,推动商会会长亲自抓,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确保工作站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参与。

用心用情做好政协联络组工作

薛正刚 同乐街道政协联络组负责人

2020年起,市政协开展“两项改革”工作,我有幸成为同乐街道政协召集人。今年,根据市委常委会会议纪要,又组建了街道政协联络组。3年来,我先后组织、参与协商议事活动32次,协商解决了一批政府关心、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最初的边学边干到有所作为,我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的快乐,体会到基层政协工作的责任与光荣,同时也对如何做好政协联络组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当好热心人,让基层协商议事值得“品味”

聚焦协商内容,解决“协商什么”。充分发挥市长热线、楼栋微信群、红色驿站作用收集意见建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入户走访活动,广泛听民声、集民意;依托“四方联席”制度,在小区设置意见箱,收集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

搭建协商平台,解决“谁来协商”。注重发挥社区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物业经理、业委会委员、党员楼栋长、法律顾问等主体作用,组建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老兵调解委员会、新乡贤调解委员会和警民联调等专项协商平台。

拓宽协商形式,解决“怎么协商”。在居民家门口协商,利用小区长廊、休憩角、凉亭、架空层等公共空间,广泛打造“议事亭”“议事阁”“议事廊”,召开“邻里议事会”,按照协商程序,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最终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和广泛共识。借助联合党委协商,对于居民反映的街道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每季度联合党会会议协商解决。发挥委员特长协商,探索“微协商”助力化解基层信访矛盾的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委员尤其是律师委员作用。

二、当好有心人,让基层协商议事增添“鲜味”

聚焦“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基层群众”,珍惜岗位、学习充电,走出顾虑、大胆召集,联系组长、用好委员,真正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作为。鼓励委员走进身边小区、社区,围绕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开展“靶向”协商、精准调研,打通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当好知心人,让基层协商议事令人“回味”

“协商亭好”为化解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如何将“众口难调”的协商议事活动形成最大的“同心圆”?我们依托委员小组、乡贤协商议事会,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微信群征求意见等形式,征集小微实事项目13项,通过精心筛选、实地论证,确定群众健身类、便民设施类、安全设施类等五大类10项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争取到各级投入经费700余万元。

主动牵头跟踪督办协商责任单位,确保协商议题最终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提得好”与“办得到”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真真切切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政协真有作用”。

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 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吴 飞 委员

2021年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元年,2022年已全面驶入发展快车道。预制菜产业从一粒种子到一餐美食,是农业向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延伸,是实现农业高品质高价值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全国各地的食品企业都在谋篇布局,积极抢占预制菜的市场先机。

滁州是安徽东大门,毗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基础扎实,食品产业发展强势,区位优势明显。建议我市抓住预制菜产业的重要窗口期,尽快打造预制菜产业园产业集群的“滁州模式”,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水平,提高农产品与食品流通信息化程度,将我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深加工推向全国市场,推动我市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新一轮转型,成为日后长三角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加速赋能“亭好滁州”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产业资源集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规划引领,出台鼓励“预制菜”菜品研发的扶持政策,助力当地特色资源农产品预制菜研发。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县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发展预制菜重点产品,形成引进储备一批、落地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的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要素向链主企业集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松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加工产业带”或“加工园区”,加快培育我市预制菜优势产区、核心企业和优质供应基地。

二是努力提升现有预制菜企业的高端装备水平。鼓励食品企业引进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环境控制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出台奖补政策,扶持一批食品产业重大装备应用示范和技改项目,进而提升加工能力和食品工业的装备水平。

三是实行标准引领。质量标准,是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关键支撑。结合食品产业生态链打造,瞄准营养食品、地方特色食品、新型生物发酵食品、方便食品等重点领域,制定和推行绿色工厂、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标准,为提升食品品质提供标准支撑。出台奖补政策,鼓励与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预制菜行业和产品标准的制订。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和依法监管。成立滁州市农业与预制菜产业联盟,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引导预制菜食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借助省农业农村厅与省乡村振兴局在明光市召开的“长三角预制菜与中央厨房产业发展大会”的机会,加强与长三角的江浙沪以及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争取将“长三角预制菜与中央厨房产业发展大会”常态化每年定期由滁州各区县结合当地招商引资工作轮流举办,成为滁州市与长三角预制菜行业发展交流的平台、各区县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的平台,成为滁州展示预制菜发展成果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六化”聚力 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张李明 委员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光伏产业基本成型,已构建起硅片、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边框、封装胶膜、背板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预计全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但如何在与盐城、义乌、曲靖、合肥等光伏之城竞争中抢得先机、成功胜出,压力依然巨大,急需采取果断措施破解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1.实化合作基础。石英砂资源是发展光伏产业的重要上游。凤阳县石英砂具有储量大、品质优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由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持有石英砂矿权,实施有序开采,保障稳定供应,持续培训发展光伏产业。对招引的光伏企业,可以协调签订资源保供协议,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持续的资源供应,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招引来的对产业上下游具有重大牵引的重点项目,可以配置矿产资源,使资源与产业牢牢绑定,让产业深深扎根滁州。

2.深化精准招商。精准引进晶澳、爱旭科技、信义等光伏行业头部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的“独角兽”,既看重“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又看好“小而精”的“小巨人”企业,实现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错位发展。支持头部光伏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通过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着眼延链,探索研究光伏系统回收利用技术,谋划布局回收利用项目。

3.分化要素制约。我市“十四五”期间有261个废弃矿山需要修复,面积3万余亩,初步估算可以腾退建设用地上万亩,能够有力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问题。而且修复可以产生数量可观的砂石料,公开处置后不仅可以保障项目建设需要,还可以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举多得。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采用节能技术,使用节能材料,采取节能、低碳、绿色化改造,让传统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统筹工业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对接长三角黄金水道,构建南以滁河为骨干的航道网络,实施滁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滁河入江水道提标。

4.强化人才引育。我市具有位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左右逢源的优势,支持光伏企业与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光伏相关专业,可参照“博西华班”成功做法,通过订单式培养,设立“隆基班”“晶科班”等。

5.固化本地应用。我市地域广阔,拥有很大的屋顶存量空间,如果提高光伏产品本地化使用率,对降低光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提高清洁能源发电量都有益处,实现光伏产品与终端市场的紧密衔接。发挥政府引领导向作用,把光伏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推进光伏示范工程建设,如采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户外广告牌等设施。

6.优化资本作用。鼓励光伏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光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提高企业竞争力。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向光伏产业、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

炼就“专精特新”利器 跻身高质量发展前列

张 巍 委员

近年,我市紧抓机遇,以“四个强化措施”力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梳理汇编各级扶持政策要点,对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解读;二是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强化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装备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四是强化纾困帮扶,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助企化解用地、用工等难题。几项措施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累计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4家,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5家,总量均居全省先进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标省内和长三角发达地区,按照“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要求,我市在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还存在短板:一是培育体系还不够完备;二是政策扶持还不够给力;三是服务还不够贴心;四是优势企业覆盖还不完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培育路径。为不同类型企业科学规划“专精特新”成长路径,构建覆盖中小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着重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行业一流的链主企业,走规模化发展之路;鼓励大型企业主动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资源和场景,助力企业转型。

二、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根据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规模和发展规划,投入更多的资金,扩大择优奖补的覆盖范围;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费用补贴制度,直接补贴给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展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政策支持方式;加速推进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为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债券发行、基金入股以及进入证券市场上市交易提供便利。

三、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按照“运行数据+”的要求,增加“专精特新”企业项目信息、年度企业运行情况报告等专门模块,为企业精准推送支持政策;市县两级可以适当引入合格辅导机构,提升企业“专精特新”申报建设能力;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企业培养梯队,有计划推动企业升级。

四、进一步激发企业动能。在明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定性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定量指标,使企业能够精准对标对表,有明确的建设方向;引入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企业发展评估,充分运用评估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促进企业及时补差补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局限于国家和省的培育范围,对我市优势行业和企业要有所倾斜。

盘活滁州古城水系文旅经济

黄连祥 委员

滁州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大江北独树一帜,应当作为发展滁州文化旅游经济、弘扬名城底蕴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破除“老城人口衰减无可奈何”的误判,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思维,优化体制机制,调动社会积极因素,抓住疫情结束后的良机,千方百计提振古城文化经济活力。

(一)策划“琅琊乐河”文化旅游主题,拉动古城经济增长点

将南湖北湖建成“乐河”。“乐”字不仅体现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思想,而且满足当下人们乐山乐水的文化情趣,若能以“乐文化”为灵魂,高端定位,整体规划,高标准策划运作,可与台湾高雄知名景点“爱河”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促进环古城水系成为我市古城文化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乐河”沿线特别是沿岸商区,规划设置游船停靠站,利用“乐河行船”供市民、游客上下船,沿途浏览两岸美景并享受美食、购物、休闲,观赏街头艺人表演等。在环城路适当位置建造具有特色的桥梁,打通南湖与1912之间通道。在上水关建造游船升降闸道,打通与内城河相连通道。

对河道沿线的桥梁、路灯、绿化带、河道面等灯光景观进行全面提升,在体现亲水性基础上,与两岸已形成规模的建筑群相呼应,运用先进的光影技术打造如梦如幻的灯光秀。

(二)提升、整合沿岸历史文化资源

将沿岸的原1912、宋城美食、古玩城、清流街、奠枕楼、丰泰门城墙、拱极门、遵阳街等景点串联起来并重新进行定位。如奠枕楼雄峙城西,俯瞰水关,可展示辛弃疾在滁州文化;丰泰门城楼内部空间开阔,可开辟作为皖东民俗馆;望湖阁紧邻古城,面临西涧湖,可以作为韦应物名人馆;原滁州中学凹字楼文化广场作为皖东教育史馆;拱极楼展示滁州古代战争史;东关化日门展示晚清民国滁州史迹;修缮津浦铁路滁州老火车站并申报历史文化遗产;遵阳街打造集古迹、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让游客在这里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痕迹。拓展大众化休闲体验,充分利用文商建筑开发夜市卖场、文化排档、大众便利店、民宿客栈等多层次消费领域。

(三)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明确或设立滁州古城保护开发运营部门(如滁州古城管理委员会),也可明确委托市文旅集团管理。二是将建筑景点划定公益性和商用性两大类,构建多元保护利用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公益文化优先、市场经营、社会众筹参与的多元利用机制。产权属于国有资产,可以让公益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有资质的民间文化社团获得使用权。三是支持社会团体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凸显其特色文化的公益性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基础品位。四是引导企业开发利用文化建筑载体,通过转让产权、开发权、使用权等方式,将亭台馆阁、游客中心作为酒店、餐厅、商店、书店等经营,增加建筑的文化商业附加值,提升城市区域空间品质。

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 发挥投资基金引导作用

沈大勇 委员

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防地方金融风险,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投融资模式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多渠道做大政府引导基金。一是创新财政对产业发展的扶持方式。探索整合各类政府资金,在投入方式上做出一定调整。将之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转为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产业项目的股权投资。二是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多渠道投入机制。统筹市级预算内支持工业、服务业、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增加市级产业基金规模。引导基金实现的收益及退出资金,继续用于补充引导基金,实现滚动发展。三是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制度。

二是多形式规范引导基金运作。一是发挥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引导基金以参股形式支持设立子基金,同时坚持参股不控股。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水平投资管理机构、精英金融从业人员,以及相应的审计、法律、咨询、评估、券商等中介机构入驻滁州。二是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资方向、投资策略上,支持培育壮大我省上市后备资源,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进规模企业规范改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考量政府基金募集和投资进度、规范管理、风险防控、合规运作等情况,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评估运营目标、政策效果及资产情况,进一步提高政府基金运营水平。

三是多领域加大引导基金投资。一是聚焦投资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与成果转化、资本市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二是搭建对接平台。市直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熟悉产业政策、了解投资项目情况的优势,积极推介相关领域重点项目,体现政府调控导向,并纳入备选项目库,实行动态更新。三是实施差别化业绩考核。引导基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克服市场失灵现象,不单纯以盈利为目标。将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多举措完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打造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区,使基金管理机构、投资人、创业团队、中介机构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打造股权投资的栖息地。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股权投资人才专项工作计划,加大对基金投资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各地及有关部门在落户、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高端投资人才提供便利服务,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展才华。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局等部门,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共同协调推进股权投资行业加快发展。

聚焦国际一流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杜春花 委员

营商环境是城市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价值导向,聚焦聚力“一改两为五做到”和“双招双引”,市场主体满意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建议:

一、用好“指挥棒”,校准工作风向标。在指标完善上,对标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7类24项具体举措,分年细化目标任务,分项更新指标体系,构建工作闭环。在指标精简上,将考核得分点设在满足企业需求上,削减部门常规性考核内容,避免“面面到”“高大上”,如对地市突出涉企问题解决,对金融机构聚焦助推发展,让指标走“瘦而精”“个性化”路线。在指标考核上,持续简化考核程序,规范市对县专项考核指标设置和频次,探索“不见面”“柜台式”等考核模式,切实减轻基层迎考任务,让其把更多精力用在谋划推动工作上。

二、突出“专业化”,找准帮扶发力点。一是组建专业帮扶队伍。从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选调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人员,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新兴产业分行业组建帮扶队,定期入企会诊,把脉开方。二是改进专业帮扶模式。在做好纾困解难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放到发展引导和监测预警上,让企业少走弯路、少犯错。三是提升专业帮扶能力。建立“市级重点、县级普遍”培训体系,围绕企业关切、帮扶技巧等科学设计课程,实现帮扶干部每年培训全覆盖。

三、聚焦“关键事”,提升政策实效性。一是精准优化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技术骨干、高级技工等企业紧缺人才奖补力度,加大中小微创新型企业科技扶持资金投入,精准释放“政策红利”。二是提高政策知晓度。落实事前告知制度,编印新版《企业办事指南》和《优惠政策兑现指南》,分级举办“政策直通车”活动,组织发改、经信、自规、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集中开展政策宣讲,加深机关干部和企业家对政策的理解。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全面开展涉企政策梳理排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收集问题建议,对口径不一、标准不清的及时修订完善。

四、推进“标准化”,抓实服务一站式。一是聚焦环节精简,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规则统一”的原则,尽量多的将部门自建系统与安徽政务服务网数据互通,让跑多个部门的“外循环”变为数字并联的“内循环”。二是聚焦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投资项目基建联合审批办公室,集中受理水、电、气、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申报,推行环评、安评、能评等“多评合一”,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等方式加快手续办理。三是聚焦要素流动,依托和运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构建完善资源要素交易信息平台,将土地、用能、产权、科技、人力、融资服务等更广泛的资源要素纳入交易平台,探索跨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交易机制。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政协滁州市委员会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邮编:239000

皖公网安备34110302000262号

皖ICP备07007339号

  • 滁州政协app